尚建丽
翻开案头上摆放的《李开复文集》一书,“我的教育观”一文引起了我的联想,这是耿先生于十年前送给我,当下再细细品味,不时再次体会老师深邃的哲思和独特的视角,责任意识和教育素养,并深深地为我的导师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所触动。多年来,每当他老人家看完一本书,都要推荐给我并选择可读书籍送给我,书的内容涉及到人物、教育等方方面面,读罢合书沉思,不仅收获了书中语言、教育本质的属性,还收获了—种精神、思想、魅力与个性。
耿维恕教授
岁月流逝,一转眼从我成为耿先生的研究生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学者莫过于恩师”,虽然我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成绩的取得与耿先生一直以来的鼓励、关心和教导密不可分,作为终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年近百岁的耿教授,其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教育理念,仍然值得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回顾及感悟。
细节彰显师表 行为彰显品格
耿先生从教的66年里,始终保持了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敬业品格,印证了他抱有的一个理念,即“教师持有什么教育理念,就会直接影响教师有什么行为”,回顾耿先生曾经的教学历程,每一阶段、每一细节无不渗透着他这个朴素的做事和做人道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校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不久,许多研究生专业教学中的教材匮乏。为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耿先生根据当时混凝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主动承担了试用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打字、复印尚未普及的年代,他一字一字地撰写出了第一部适用于研究生教学的混凝土质量控制试用教材,为研究生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从一本教材的内容、符号、公式中,看到的不仅是耿先生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理论方面的见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教材的字里行间也体现了先生那认真严谨务实的作风。
耿维恕教授手迹
耿先生在混凝土界认真执着的态度和作风,可谓尽人皆知。退休后,他还在孜孜不倦地编著许多书籍。在编写过程中,大到框架及内容,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仔细审核,严格把关,从不马虎草率对待。他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著作的排名他总是让了又让,但工作却是做了又做,反复修改审阅,为了提携青年人尽快成长,他千方百计推荐年轻人。他经常说,我非常乐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只要还能对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发挥一点作用,心里就感到很欣慰。
耿先生就像父辈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着我们的成长,每当看到我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上取得成绩时,他总是高兴地鼓励大家再接再厉,每当我们需要他的指点时,他总是二话不说,慷慨助力,每年到了研究生找工作和写论文之际,他总是关切的询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耿维恕教授给研究生依巴丹指出需要修改的问题
当我将一本本研究生毕业论文送至耿先生请他修改审阅时,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总是一丝不苟,逐字逐句认真阅读,遇上内容有表达不清或不当时,用红笔一一勾出,并在旁进行注释,遇上标点符号、错别字时,一个字一个词进行修改,然后将学生叫到眼前,性格温和,没有脾气,一遍遍叮嘱和告诫,话语中浸透了老一辈教育者的心血。
看着耿先生老花镜下俯身修改及审阅的身影,拿到他批阅的论文,总是会令我乃至所有得到帮助的学生,从心底里发出颇多感慨。他的言传身教,可谓是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最本真的写照,也成为我在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的前进动力。耿先生勤奋严谨的治学理念,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对我以及我的学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求实创新 奉献教研
耿先生的奉献及求实精神,缘于他能够站在交叉学科的前沿,把握科技发展新动态,将所学专业土木工程与从事的材料有机的融合,并将科学理论用于实际工程,这是他从事教育事业最值得称赞的新颖点所在。
他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不论在哪一个发展时期,毫不保留地贡献于祖国。尤其是在国家建设需要的时候,不提任何条件,极大地体现了耿先生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50年代,耿先生承担了一项关于土坯方面的课题,这是当时我国生土建筑发展之需。其中,生土结构的理论和生土材料的实践结合,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他查资料、下农村、搞调研、自制磨具,一身土、一身汗,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获取了宝贵的生土材料数据,为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生土建筑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时,国内混凝土工程质量标准领域还是空白,他作为主要编写人积极投入到标准的编写工作中,从70年代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80年代的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标准到90年代的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耿先生亲自到图书馆查阅并翻译,并做了大量重体力的实验工作,例如打混凝土、拆试模、搬试块等。
2010年教师节前夕,我校举办庆祝耿维恕教授从教66周年暨90华诞系列活动,耿老主讲题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的学术报告。
他不顾年岁已高,毅然坚持在第一线,对所测数据一丝不苟的认真核对、仔细分析,遇上加热养护实验,加班加点,也坚持参加,在他们老一辈学者们的艰辛努力之下,使我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领域得到了推进发展。
为给标准进一步提供修订完善的依据,耿先生并不满足已有的一些理论,而是跟踪国际前沿,积极探索新的依据。为此,他潜心专研,经常把撰写的新稿件与我们交流,每当拿到耿先生的手稿,文中新的思路展现出他敏锐而独特的观察能力,特别是撰写的认真程度,踏实的治学作风,总令后辈感动。如今,两部标准经过后续修订完善,分别获得了华夏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这是混凝土界标准获取的最高等级。
作为木木工程与材料交叉融合发展的最好见证人,耿先生可谓是最先践行并无私奉献的代表,他能够在结合土木结构和建筑材料的理论及试验中赋予深遂的思想情结,不断融入他的哲学理念,使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充满了强大到生命力和影响力,成为当下结构与材料协同发展的重要理念。同时,耿先生独具的个性全面发展创新教育理念,使我成为这种理念影响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师从耿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我所学的本科专业是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留校分配时并没有从事原有专业的教学。因此,在跟随耿先生读硕过程中,我始终为研究课题纠结,正是耿先生的学术功底以及超前创新理念,指导我取结构专业与建筑材料相结合之长、补单纯以材料为材料之短,从选题到论文构架确定,从试验方法到分析理论,都彰显出耿先生的创新教育思想的引导,使得我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并在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受到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从耿先生的教学思想及教育身教中真切感受到师者的风范,为我今后从事科研,善于扑捉创新思路,立足交叉学科领域,遵循客观事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追求价值取向 敬业乐群
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作为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有力的制度,我校于2000年率先成立了本科教学督导组,耿教授作为第一届督导组的组长,以他愿为学校多做一点事情的精神,承担起了学校督导组的各项工作,每周要听课,他准时到教室,不管刮风下雨,严冬夏日,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期间认真听讲并详细记录课堂情况;每学期要进行汇报,他总是将各个老师返回的信息,加以认真梳理和汇总,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大量的重要建议。
耿维恕教授在督导组工作中仔细审阅材料
在督导过程中,耿教授将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讲课情况作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听课结识了许多青年教师。耿教授会语重心长地找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对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想法,碰上有思想顾虑的教师,他会鼓励和指导,遇上有困难的教师,他会倾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
耿教授担任督导组组长,可谓是全身心地扑在了工作上。担心他的身体受影响,我们曾经几次劝说他,让他不要太认真,耿教授总是俨然一笑,从他的和蔼可亲的面容上,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发光放热是耿先生热爱教育工作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乐趣。在耿教授90岁生日庆祝活动中,时任校长徐德龙院士为耿教授题写了“亲师耿友,敬业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