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道路交通智能检测领域知名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最近一直保持着忙碌的“快节奏”。调研、思考行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生交流探讨分析学术问题,每周召集课题组开会逐项落实牵头国家重大项目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在赵祥模看来,多重“角色”之间,自己首先是一名大学教师,一名科研工作者。
创新:要立足实践和前沿做有用的科研
位于西安市北郊,与绕城高速相邻的长安大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研究院,拥有我国高校唯一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
长达2.4公里的高速环形跑道上,各类测试车辆疾驰而过。近些年来,赵祥模一抽出时间就来到这里。他所注视的车型,关乎智慧交通的新方向和新未来——智能网联汽车。
赵祥模带领自动驾驶汽车与车路协同研发队伍,开发了“信达号”和“前行者”无人车,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使用,实现了车载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源异构传感器的融合。主持开发的世界上首套无人车室内测试平台,可以模拟车辆运动轨迹控制精度测试、移动目标物体防碰撞测试、平面交叉口信号灯识别与响应测试、隧道模拟测试、综合工况测试等30多个虚拟场景,可以在台架上实现无人车的智能度和控制稳定性加速测试,还可以实现混合现实场景下无人车与人工驾驶车辆的博弈能力测试。
“通过课题组跨学科的协同攻关,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的技术进步。目前我国多个大型测试场已能够支持对移动通信技术多种通信制式的测试,各测试场的场景规划也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气候特征模拟、路况模拟、场景模拟等方面纷纷打造了自身独有的特色。”赵祥模表示,“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发展前沿,做有用、有价值的科研。”
坚守:科研工作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在平常教育工作中,赵祥模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认为高校应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师资优势、平台优势,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学生学习实践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出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成才和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和实现。创新之外,最重要的则是坚守。
在今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学典礼上,赵祥模寄语新同学:求学之路不是短时间的发力疾驰,而是长期坐冷板凳的坚持。要保持定力,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辛苦、经得住诱惑,静下心来打好基础,从一点一滴、一时一事做起,不断积累,才能攀越追寻真理的人生高度。
2021年11月,赵祥模团队再传佳音,其主持完成的“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赵祥模第三次获得该项重要奖励。这一荣誉的背后,是该课题组对道路与桥梁智能检测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坚持了12年的系统研究。
12年里,仅此一项课题,形成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6篇,项目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在我国10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并通过合作企业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赵祥模历时十余年立足智能交通研究加强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课程库补链、实践库扩维、师资库增效、评价库保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链条,重构课程、实践、师资、评价四维并举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整体架构。该成果也在今年结出硕果——“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大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担当:科研工作者心中要有家国
“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永立潮头,要有远大的学术志向,那就是科技报国。”赵祥模和团队扎根科研与技术开发第一线,勇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在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面,我国已逐渐具备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底气来自实力。”赵祥模说,目前在交通智能检测算法和传感器等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基本上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的跨越,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是高水平人才、高水平教育的自立自强。在赵祥模看来,高校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面向未来,新一代智能交通是国家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交通强国的重要体现和应有之意。” 赵祥模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推动交通信息科技成果造福行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国民经济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做出一份贡献。”(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 龚仕建)
原文链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234956/707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