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首页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民日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会新声)
编辑:肖雯雯      发表时间:[2024-03-11]       阅读:


《人民日报》2024年3月10日 两会特刊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习近平

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到发展数字经济,代表委员纷纷谈体会、提建议,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挥创新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多位代表委员谈到,要抓好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开展更多创新性研究,突破关键性技术难点,解决‘卡脖子’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刘飞香说,近年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针对重载大型轴承、控制系统、减速机、液压泵马达等盾构机关键零部件开展自主攻关,实现了关键零部件完全自主可控,“我们把做强高端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通过攻克‘卡脖子’技术,让产业短板不短;持续探索攻关智能化技术,通过‘数智’赋能,让产业长板更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极为紧密,科技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建议,应注重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升“企业命题、校企共答”的能力,培养出更多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关注如何用司法之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护航。“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应当牢牢把握‘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深刻逻辑,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制度,全面释放司法保护对创新创造的激励推动效能。”巩富文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聚焦前沿,切实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全力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长期关注产业发展,他在调研时发现,支持技术改造等政策效果明显,但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端芯片、精密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他建议,各地立足本地产业的发展方向,打造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节点,让发展成效更明显。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力、支撑力。”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六局集团丰桥公司石家庄项目部副经理王足刚认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智能建造为抓手,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实践表明,在智能建造驱动下,我们能有力解决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绿色环保、质量安全等问题。建议加大自动化设备、智能化先进技术推广使用力度,助推行业改造提升,迈向高质量发展。”王足刚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安徽省委会主委李霞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把握“因地制宜”这个关键词,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具体路径,避免一刀切、“一窝蜂”;抓好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动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促进“数”“实”深度融合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我深切体会到,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元宇宙等构成的数智技术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说,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发布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建议强化数智技术攻关,牵住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牛鼻子”,加强颠覆性技术研究;充分发挥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普惠性作用,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的算力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发,高标准构建数据要素交易前沿技术生态群。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景亚萍说,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形成合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也要精准施策,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以此赋能经济发展。贵州将立足本省资源禀赋,抓住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词,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重点实施算力基础设施提升、数字融合赋能、大模型创新应用、数字产业集聚、未来新赛道产业培育等“五项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算力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建议,解决算力虽多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充分利用好算力资源。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标准建设、攻关核心技术、构建算力市场和推动算力服务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算力互联互通指导意见和实施指南,推进试点示范,加快形成全国算力“一张网”,构建算力统一大市场。

“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发展应用必将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在调研中发现,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还面临标准体系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伦理规则不明确等一系列现实难题。建议多部委协同,通过完善立法和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来破题。


原文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3/10/content_26045821.htm

 



 

 

版权所有: | All Right Reserved 20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雁塔校区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 联系邮箱:jdxcb@xauat.edu.cn | 陕ICP备05001615 V8.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