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王晓昌教授团队完成的“水与废水强化处理的造粒混凝技术研发及其在西北缺水地区的应用”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是生命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污染严峻,对此,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控制水体污染,强化水和废水处理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水和废水处理工艺众多,但作为关键环节的固液分离效率往往受制于固形物的密度与沉速,对于高浓度悬浊质处理,排泥的大量耗水和污泥处置的困难更是处理效率提高的制约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王晓昌教授带领的团队历时十余年,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致密型絮凝体形成的技术难题,完成了絮凝体形成理论的原始创新和造粒混凝的系列技术发明,并针对我国西北缺水地区高浊度水、高污染浓度污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了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化集成创新。
该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 项,公开发明专利申请6 项,制定企业与地方技术标准(条例)3 项,发表相关SCI 论文45 篇,建设了教育部西北城镇水资源再生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创新团队、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成果应用于西北五省区和内蒙30 个城镇与工业区,解决了极度缺水地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缓解了城镇发展的供水矛盾,促进了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与此同时带来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值的提升。项目成果先后获得2003 年和2012 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实施的一项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于2012 年获得国际水协会全球项目创新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的在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国家级奖励。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项。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和一个外国组织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